杜集“新风”|梧桐村里三米巷 “让”出文明风景线

梧桐村下话家风,调解室里解民忧,积分超市兑文明……日前,人民网安徽频道走进淮北杜集区,一幅幅生动和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画卷在眼前铺陈。
这些鲜活的图景,正是当地深耕“建管用育融”一体化模式、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硕果。从梧桐村的“家风家训”巷,到高岳街道的“永春调解室”,再到段园镇的“积分超市”以及遍布城乡的非遗传承点,处处可见杜集文明实践的生动实践。
眼下,文明新风已然成为这座皖北城市最温暖的底色与最强劲的发展脉搏。
夏日的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,蝉声起伏。沿着村道前行,绿荫掩映中,一条窄窄的小巷不经意间闯入视线——青砖铺地,两侧院墙素净。
墙上,没有花哨的彩绘,只有一行行朴拙却醒目的字:“邻里间,让三米”“礼让一寸,得礼一尺”“互帮互助,和谐共享”。这条不起眼的巷子,在梧桐村却有个响当当的名字:“三米巷”。
“三米巷”入口。人民网 吕欢欢摄
巷子深处,几位村民自带小板凳,摇着蒲扇聚在一起。话题不是闲话家常,而是谁家能评上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。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,凝结着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推进乡风文明的智慧,也是杜集区深耕新时代文明实践“建管用育融”的生动注脚。
这条巷子的诞生,本身就是一个关于“让”的故事。过去,这里道路逼仄,村民出行不便,车辆交汇更是难题。看着邻里间门前那点有限的宅基地,几户相邻的村民心里想的不是寸土必争,而是大家共同的方便。
在乡贤武学军带动下,邻里间心照不宣地退让了几十厘米甚至一米。积“让”成多,一条宽约三米、原本“无中生有”的公共通道,便在邻里相让中诞生了。
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。让出实实在在的宅基地,这份心意,让“三米巷”从诞生之初就浸透着浓浓的人情味与朴素的公心。
在梧桐村,文明新风随处可见。人民网 吕欢欢摄
梧桐村敏锐地捕捉到这“让”字背后的精神价值,提炼出“党建引领、和谐礼让、共建共享”的“三米巷工作法”:巷墙成了传播文明的无声课堂;巷内的小板凳议事会,成了村民参与治理、评议道德的平台。
邻里间因琐事生隙的少了,守望相助、共商共建的氛围浓了。小纠纷常在这巷子里,在乡邻你一言我一语的评议中化解于无形。
在杜集区,文明的种子不仅在三米巷生根,更借助一种巧妙的机制,开枝散叶,融入日常。各村的“乡风文明兑换处”,货架上摆着油盐酱醋、毛巾肥皂、小家电。这些物品,需要特殊的“货币”——文明积分来兑换。
积分从何而来?当地村民老李掰着手指头算:“主动打扫房前屋后,加分;孝敬老人邻里夸,加分;红白事简办不铺张,加分;参加志愿活动,加分;要是评上‘好媳妇’‘好婆婆’或者‘最美庭院’,积分更多!”
梧桐村“非遗小院”。人民网 吕欢欢摄
这看似简单的积分,背后是杜集区自2018年起精心设计的文明培育路径。它将孝老爱亲、移风易俗、文明实践、家风家训等抽象要求,转化为具体可感、可积累、可兑现的“分值”。
评上“好媳妇”的李婶,拿着积分券换了一瓶新酱油,脸上笑开了花,那枚象征荣誉的小小红袖章别在臂上,格外醒目。“做好事、守规矩,村里看得见,大家认账,还能换点实在东西,心里舒坦!”她的笑容是积分制效果最直接的说明。
目前,全区42个村全部推广积分兑换制度,累计发放积分券30万分。2025年上半年,更拓展设置4个乡风文明兑换处,将乡风文明8项重点领域进一步细化为积分指标,让“小积分”在移风易俗、精神文明建设中持续释放“大能量”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